:::
:::

大房食品不只是豆干,傳承之外還有地方共好

用數位平臺為百年老店說故事

大房食品從第三代交棒給第四代,年輕世代是大姊和弟弟夫妻檔,三人擁有強大的省思能力,趁著疫情,他們一邊整理家族史,一邊思考百年企業的下一步該怎麼走。大房一脈相傳有熱心公益的基因,透過N世代學苑邀請至寶光電創辦人暨董事周青麟擔任陪跑教練,陪伴團隊釐清新數位平臺的使命,並找到運用歷史資料的自動化行銷工具。

1975年先總統蔣公奉厝慈湖陵寢,加上附近有石門水庫,桃園大溪成為北臺灣觀光勝地。在此成長的黃淑媛憶及鼎盛時期,大溪國小周邊曾經一天停靠75臺遊覽車,不僅景點被炒熱,豆干業也益發興盛。

那年黃淑媛是個10歲的小學生,從那時起,她再也沒有假日,因為大批遊客湧入大房本舖,身為長女的她得當小幫手,聽從爸媽指令,一會兒去數幾片烏豆干,一會兒去拿幾包沙茶豆干,她一邊幫忙,還會分神看一下剛滿週歲的小弟建嘉,可別被人抱走了。

時光荏苒,身為大房食品第四代的黃淑媛與黃建嘉,現在分別擔任經理和總經理。姊弟倆想起大房即將迎接100週年,喜悅之餘也感慨歲月如斯。至於100年之後,大房食品要怎麼走下一步,黃淑媛坦承從未想過這個問題,直到弟弟報名N世代學苑,接受至寶光電創辦人暨董事周青麟指導後,她才認真思考。

她笑著說︰「不能不想喔!大房要一代代相傳,交到第四代手上,想清楚怎麼做是我們的責任。」

 

不只回家接班,更是返鄉面對使命

黃淑媛與黃建嘉的曾祖父黃屋,外號大目仔,在1923年以焦糖鹵煮的方式創造出第一塊大溪烏豆干。他們的祖父黃伯輝,也就是黃屋的長子,在1965年以黃屋的外號「黃大目」當作行銷品牌;孰料1978年品牌商標被他房註冊,隨後更轉賣外人,即使如此,黃伯輝還是顧念親戚情誼,退到大溪老街外圍的中正路開店,他與子孫以「大房豆干」為品牌,但仍保留黃大目食品廠。「外人或許聽得迷糊,但大溪人都知道,大房豆干是正港的大目仔伯豆干。」黃淑媛說。

▲ 以焦糖鹵煮的烏豆干是桃園大溪的在地名產。

小時候常聽到「富不過三代」的說法,黃建嘉勉勵自己設法成為第一代,很年輕就有創業想法。比起把錢賺進自己口袋,他更希望對人、對社會有幫助,事業最好有長久性,至少要像大房食品歷久彌新。有些企業家的子孫對於要不要參與接班感到掙扎,黃建嘉乾脆遠走國外打拚;人雖遠行,卻沒遠離大房的家訓,「正派、誠信、長久心」是父祖輩立下的準繩,也是他的道德指南針。

有段時間他在中國從事文創產業,每月有一半時間在對岸。他時常翻看夾在護照裡、女兒寫給他的信︰「親愛的爸爸,我知道您很辛苦,我不喜歡您經常出國,但我還是要祝您一切順利。」最終為了親情,他慢慢將重心轉回臺灣。

回家接手事業、擔任大房總經理後,黃建嘉認為,大房是烏豆干的始祖,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讓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房豆干」。而他也知道,賣豆干利潤微薄,貴在細水長流,如果品質不佳,不會有人持續來買,「換言之,必須妥善管理、顧好品質。」

別以為小老闆風光無限,許多時刻再苦也得撐下去,一如多數年輕創業者,黃建嘉打拼事業也要兼顧家庭,早年為了推廣大房食品,他和太太陳韋如帶著孩子參加各大、小展覽,大人忙於衝至走道邀請民眾試吃,孩子累了就躺在攤位花車底下睡覺;又好比趕貨期間,安頓好孩子後,夫妻倆深夜進食品廠包裝,凌晨出門送貨,即使小年夜也不例外。

黃建嘉在大房的工作之餘,其實還有個理想,「我想做更多事去影響自己、夥伴跟在地人。地方創生任重而道遠,是我對大溪的使命。」

▲ 大房第四代黃建嘉與陳韋如夫妻創立黃騰國際行銷,致力推展地方創生,協助在地產業轉生再造。

於是,儘管家中事業忙碌,他仍和妻子陳韋如創立黃騰國際行銷,致力融合地方文化與藝術美學,協助在地產業轉生再造,像是桃園歷任縣市長都支持大溪豆干產業,催生「大溪豆干節」,黃騰自2015至2021年連年舉辦,並與市府合作推動「臺日豆製產業交流案」。黃騰透過旗下的「群聚能量」輔導桃園在地新創業者,例如協助種植丹參的竹科女孩突破銷售模式,製作高質量的丹參茶包;協助在地木藝產業業者,改變毛利結構創造新商品,架構產業平臺,與地方互利共好。旗下的「十二茶屋」用食與藝發展出大溪獨特的旅遊體驗,至於「木生活館」實踐生活藝術化、藝術生活化,在這裡常舉辦假日市集和體驗活動。

23歲從美國讀完服裝設計及室內設計,陳韋如回臺就嫁入大溪傳統家庭,1998年黃騰成立,她肩負總經理大任,總能把黃建嘉的創意落實成真,而且極富巧思與美感,讓黃建嘉毫無後顧之憂,例如外交部招待72位外國使節到黃騰的十二茶屋用餐,特別叮囑要表現文化,又須符合國際禮儀,陳韋如以大溪的木片為盤搭配在地食材,為使節們獻上驚豔的美食,同時收穫滿滿的大溪故事。

 

疫情期間整理家族故事,聯繫老客戶

大姊黃淑媛從23歲起守著大房本舖服務,卻低調得連熟客都不知她是老闆的女兒,直到大房本舖成為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街角館,透過和居民一起共學共創來展現大溪的文化與故事,她掛上館長頭銜,代表大房食品講述產業歷史時,才有人問︰「淑媛,大房老闆是不是妳爸?」

也因為顧店,黃淑媛發現自己對聲音的記憶力天賦異稟,接起電話就能認出熟客,令對方備感親切。曾有顧客來採購,戴著帽子低頭看豆干,一出聲音,她立刻叫出「鳳姐!」國民天后、也是大溪人的鳳飛飛放聲大笑︰「這樣妳也認得出來!」天后的最愛是烏豆干與麥芽芝麻豆干。

▲ 「大房食品」第四代黃淑媛希望透過傳承、改變、創新,讓百年豆干繼續飄香。

大房食品歷年來獲獎無數,最膾炙人口的代表獎項是2008年大房的國寶級豆干大師禮組榮獲經濟部評選「第一屆臺灣美食十五大伴手禮」;企業亦曾到臺北101、新光三越臺北信義新天地臺灣名品館等百貨設櫃,頗有跨出桃園大溪、躍居全國品牌的企圖心。有了第四代姊弟接掌,大房再過兩年就滿100歲了,近百年的老企業自然有過起伏,口號從最初「大溪人正港的大目仔豆干」,已進展為「傳承、改變、創新,大房豆干,讓豆干不只是豆干」,因為除了豆干,大房還新增了平安粥、豆乳牛軋糖、未來肉等產品。

這兩年來,新冠疫情肆虐全球,不啻對觀光業造成再次傷害,豆干產業連帶受到影響,從門庭若市變成門可羅雀;大房第四代趁著時間寬裕,著手整理家族故事,拜訪年老的長輩,請他們回憶話當年。與此同時,研發新品的動作持續進行中,至於黃騰舉辦活動的木生活館營業所,則輔導在地業者將線下活動轉為線上,盡可能讓工作與生活保持滾動。

同時,姊弟倆也持續思考下一步。既然疫情發展是未知,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,線上行銷得加強,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,認為大房官網需再進化,而長年累積的客戶資料既未維護也未分析,有必要做好整理再利用,以便聯繫和服務老客戶。於是黃建嘉報名「N世代學苑」尋求專業建議,並幸運地由周青麟擔任教練,周青麟也是本次N世代學苑陪跑教練的總召。

 

誰說大房只能在大溪?SDGs已做百年

周青麟與大房團隊接觸後,第一個念頭是︰「誰說大房只能在大溪?」他認為,大房本舖的故事有厚度,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資產,企業好不容易累積百年歲月,「這是『人無我有』,在SWOT分析中誰人能比?」他告訴大房團隊,新品牌隨時可創立,老品牌要設法擦亮招牌,從產品切入是捷徑。

▲ 透過N世代學苑的陪跑教練周青麟(左二)輔導,大房食品黃建嘉(右一)與陳韋如(右二)對推動地方創生的夢想更為具體。

團隊已經新開發出蛋豆角、 香蹄筋、 豆乳牛軋糖、 豆干三明治等產品,周青麟再加碼提議製作五行豆干,若搭配時興的小農無毒食材,將更具吸引力,「大房團隊並非沒有想法,我只是引領他們把舞臺加大,把格局拉高。大姊整理的家族故事很有溫度,如果從SDGs的角度來看大房歷代傳人,會發現這個家族具有熱心公益的基因。」周青麟娓娓道來。

例如大房一代黃屋創造大溪烏豆干,為當地帶來商機,更致力於「消除飢餓」;二代黃伯輝是資深里長伯,蓋廟、造橋、建學校,著眼於「社會建設」;三代黃文授,也就是姊弟倆的父親,開設大房本舖,提供就業機會,力促「工作平等」。

隨著大房進展到第四代,黃建嘉也不斷思考,能讓大房再做100年的關鍵是什麼?「要有下一個百年,大房就不能只做自己的生意,」他提到,大房長年累積了在SDGs各項目標的影響力,啟發他以「傳承」和「地方共好」為目的,來架設一個數位平臺。

 

新平臺找到定位了,傳承與地方共好

對於新數位平臺,黃建嘉希望呈現「傳承、共好、SDGs」三要素,主要內涵是讓網站聚集眾多小農,除了吸引新客戶,還能維繫老客戶;地方共好則是與當地人才一起做長遠計畫,培養對土地的認同感,可由黃騰協助行銷、推廣平臺,創造更多機會。「黃騰爭取到的資源和經費,不單用來服務大房食品,而是透過這個新平臺與大家共享,把更多相同理念的夥伴納入,這是跟其他企業不同之處。」黃建嘉說。

對此,周青麟提醒兩個重點︰其一,以數位平臺傳達理念是不錯的點子,但務必先定錨,找出關鍵字!他眼中,「百年歷史」是大房無可取代的亮點,經由討論,一起替大房設定的關鍵字是「傳承」,而網站的關鍵字是「地方共好」,可與地方商家合作推廣,讓遊客看見大溪之美。舉例來說,除了豆干,大溪的木業也很知名,曾是佛桌重鎮,或許能推出小神桌當文創產品,讓遊客買回放在案頭,撫慰心靈;又好比可請有機種植丹參、菊花或養生雞蛋的小農,提供食材上的合作。

▲ 十二茶屋的一盤茶點,融合了大溪茶、大房豆干、在地食材與木藝,呈現大地深厚動人的底蘊。

其二,數位平臺應優先考慮流量,網站的輪播至為重要,擇定食、藝、旅為主題,目標是將來客留住,更期盼能停留六分鐘以上,對Google排名會有幫助。他強調,好的網站要有互動的企圖心,第一層鎖定「能為來客解決什麼」,銷售意圖則隱藏至第二層;「有個大溪通是你的朋友」是理想定位,比起電商平臺,它更像是大溪的生活平臺。

黃淑媛表示,新平臺能協助她做好客戶資料管理,有效率地聯繫老顧客,營造以客為尊的感覺,還可把資料叫出來,方便彼此溝通,做到再行銷。「我期待用數位平臺吸引不曾瞭解大房的新朋友,希望有緣把他們變成大房的客人、大溪的朋友。」

 

運用資料做自動化行銷

周青麟另外提到,這幾年AI及IoT飛速進步,中小企業大都有數位優化的需求,大房本舖也不例外,目前使用的POS銷售時點信息系統,希望再升級。深入瞭解大房的行銷需求後,他以Whoscome系統的功能為例,認為匯入歷年資料後,能知道誰來過、誰打算再來,若藉此調整行銷方案,對連結老客戶極為便利。

「老,常被視為負面用詞,對百年企業而言其實未必,那代表有故事、有溫度、有畫面。我相信大房第四代會擦亮這塊家族招牌,讓歷史的迷人味道透出來。」周青麟感性地說。

有周青麟領著收斂想法,黃建嘉明白,追求地方共好與永續環保,將家族已做的SDGs納入企業策略,是他的使命,「我希望帶給這塊土地更多幫助,以大房吸引年輕人回鄉,用地方創生把劣勢變優勢;我想點亮大溪,藉由大房的豆干與美食、黃騰的產業再生與新創,將大溪帶往世界舞臺。」

::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