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保興業新目標,讓防鬆脫螺帽不只站上晴空塔
導入數位思維,中堅企業再創生產曲線
螺絲螺帽隸屬扣件,被譽為「工業之米」,是工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零件。如保興業代工的防鬆脫螺帽,被用於東京晴空塔、臺北大巨蛋等重要建築,以及太陽能、小風電等綠能產業,汽車、遊艇、戰機也用得上它。長期投入數位優化的如保第二代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「N世代學苑」,想為技術傳承找到更好的解答。
2015年強烈颱風蘇迪勒與杜鵑接踵而來,重創太陽能產業,許多屋頂型設備被掀翻,面板嚴重耗損。敏銳的人開始檢討,同樣安裝在屋頂上,為何有的災情嚴重,有的卻絲毫未損?最後發現,使用防鬆脫螺帽的案場大都安然無事,該現象引起高度討論。
與此同時,在歐洲舉辦的扣件展覽會場上,有臺灣廠商在現場懸賞100歐元,無論徒手或使用工具,凡能打開防鬆脫螺帽就算成功,吸引無數好奇者前來挑戰。幾天後展覽結束,無人挑戰成功,100歐元重回廠商口袋。而這間臺灣廠商,就是以防鬆脫螺帽聞名的如保興業。
如保興業成立於1999年,2001年王百年接任董事長即著手整頓,專營客製化螺帽扣件。2009年,他進一步投資擁有專利、自營品牌且擅長研發的德剛股份有限公司。透過「德剛研發、如保代工」的強強組合,旗下產品廣被運用,如今外銷占九成,45%銷往歐洲,美國、亞洲各占30%和15%,包括東京晴空塔和臺北大巨蛋,用的都是如保的產品。其中,為通過歐洲車廠考核,如保更是不斷精進製造流程,最終在2007年進入汽車市場,成為汽車大廠的供應鏈。
事實上,如保的產品確實有出色之處。人類使用螺絲、螺帽的歷史很長,防鬆脫螺帽可謂突破性設計,成本是一般螺帽的三至四倍,以工程費3000萬元的太陽能設備為例,若改用防鬆脫螺帽,約增加8萬元成本,但能確保20年不鬆脫。王百年解釋,早年這產品不受市場青睞,結果因為蘇迪勒和杜鵑兩個強颱接連來襲,才有機會被看見,「我們的設計取得32國專利,用手轉幾下就能鎖緊,因墊片有斜度必須用特殊工具才能拆開,之後還能重複使用。」他自豪地說。
全家齊打拼,2020年人均產值達500萬元
王家人上下同心是如保擁有今日成績的關鍵之一。王文信是王百年之子,也是如保興業副董事長,子承父業對他而言極為自然,大學就讀電子工程系的他,畢業後毫不猶豫便返鄉陪父母打拼。公司現有41名員工,平均年齡41歲,不僅人事穩定,平均年資達17年,產值亦高,2020年人均產值達500萬元(2021年人均產值600萬元)。
擁有如此出色表現,關鍵還是在經營管理策略。臺灣約有1800家扣件廠,性質與如保相同者約有五、六十家,但如保對品質相當要求,王百年向來不願削價競爭,總經理李麗珠則主張做高毛利率的產品。
此外,王文信與呂純儀夫妻倆堅持做對的事,連帶為公司營運帶來正面影響,造價較貴的船型桶就是其中一例。在如保廠區走一圈,會看到螺帽被放進造型特殊、如船般的金屬桶。呂純儀解釋,曾有外國車廠前來考察,提醒圓桶較不安全,如保便從善如流,把螺帽放置在幾十公斤重的船型桶,一旦裝滿,重達數百公斤,儘管同仁抱怨過不易搬運,但在2016年臺南大地震時,船型桶卻發揮重要作用,「那時候有工廠連倉儲都倒下了,如保堆疊的船型桶卻因上方設計有三角卡榫,不動如山。好的設計與對的事情都值得堅持。」
▲ 如保興業以卓越的研發技術及產品品質成為臺灣螺帽扣件領導品牌。
持續優化和整合,三套ERP系統是證明
自2007年起,如保逐步往數位轉型的目標邁進。王文信剛進如保時,內部仍是紙本作業,直到2007、2011和2016年三次導入ERP系統後,才開始快速起步數位化,「至今,我們每年仍會編一筆預算投入數位優化,也努力爭取政府資源,以添購導入線上所需的軟體和設備。」
王文信透露,剛開始用第一代ERP時很順手,但後來如保轉做汽車螺帽,需要量測的尺寸很多,導致系統欄目不敷使用。第二代ERP則來自鼎新,使用人數本有限制,如保因擴大規模而增加人手後,便把ERP、SPC、SFT三個軟體串接,共同處理財會、庫存、量測、製程、追蹤等項目,然而介面優化之後仍有不足,員工須學習三種軟體也很辛苦,於是決定導入第三代ERP。第三代ERP目前仍持續優化中,希望做到線上報工,並將模具納入系統,讓未來現場主管可預知排程,內勤主管不必到現場收取報表,而歐美車廠在意的批量管制可望一併達成。
新系統上線時,難免有人抗拒,這時,呂純儀便會帶著對方一起做,例如陪同工程師定義新品號、規格、材質、後製程、特殊性等,直到習慣為止,「初期同仁對系統陌生,業務出訂購單後,我會把關複查,等大家慢慢適應就會上軌道。」
多年努力下來,目前如保廠內流程已通過外國車廠認證,「但我還希望藉由數位化替如保加分,讓人力管理更精實,也想知道如何解決技術傳承的落差。」王文信道出參加N世代學苑的主要目的。
家登精密邱銘乾︰如保是有機會好好長大的公司
N世代學苑為如保興業邀請家登精密董事長邱銘乾擔任陪跑教練。提起對如保的第一印象,邱董不改幽默︰「聽到營業額兩億元,我以為會來到一家鐵皮工廠,沒想到如保窗明几淨,廠區也很寬闊,我覺得這是有機會好好長大的公司。」
王文信也向邱銘乾透露如保遇到的問題。他提到,如保不僅面臨技術斷層,由於設備須由人工補料、換模具,耗時也過長。舉例來說,一般小機器換模需要數個小時,大機器甚至需要二至三天,若改用全自動換模的機器只需一小時,但每套價格5000萬元至1億元,廠內需要22套,更新將是一大筆負擔。
▲ 受到教練啟發,王文信明白..眼前若無法更新設備或廣募人才,把規模做大或許會有轉機。
全盤瞭解如保遭遇的難題後,邱銘乾認為,如保具備把螺帽做最好的核心能力,反而需要從管理、人事、行銷、觀念、目標設定等面向著手調整。例如「傳承老師傅的功力」是許多傳產面對的共通難題,但數位化已是必然,而工業4.0並非只是蒐集數據,然後交付自動化執行,「真正的核心是去瞭解自家工廠的製造本質,推翻傳統思維,引進新做法、新流程,有時候組織裡的人、事、物大幅更新後,還未必能一步到位,」邱銘乾身為創業楷模,想讓年輕人知道,外面的世界已有人這樣做,並且成功了。
所謂新做法、新流程,早已走在數位化路上的家登精密是最好的例子,為了推動數位化,邱銘乾不惜換掉不對的人、投資自動化設備,這番魄力令如保團隊非常佩服。
身為教練,他帶著如保的團隊到家登參觀,協助王文信理解接下來必須付出的努力。邱銘乾毫不藏私︰「既然是實戰就不能空談,最重要的是移植和轉換成功經驗,變成自己的東西。」
先衝業績和規模,加人手解決技術傳承
受到新冠肺炎影響,全球發生晶片荒,導致汽車廠被迫減產,加上貨櫃漲價,運往西班牙的船期從一個月延長為三個月。疫情打亂過往的步調,如保如期完工卻出不了貨,一度體會到爆倉的痛苦。
雖然疫情是一時的,爆倉也非常態,但問題出現就必須解決,甚至多想一步,預防未來再發生。為了更精準掌握流程,王文信決定從數位優化做起,藉此提升效率和因應時局的能力。他寄予數位化四個目標︰
● 效率化︰幫企業找出不需要的浪費。
● 標準化︰把最好的手法找出來,建立SOP。
● 便利化︰讓每個職務方便銜接和支援。
● 安全化︰設定權限,資料不會被竄改或消失。
在追求效率化和標準化的過程裡,他一度希望改善換模與調機耗時過久的狀況。為了改善前者,他前往高雄金屬中心觀摩螺絲自動化換模的機器,無奈螺帽比螺絲的製作更複雜;至於後者,他希望想將老師傅的調機結果數據化,省時也方便技術傳承。當他滿心想著如何去做,卻苦無對策時,邱銘乾給予他一記當頭棒喝︰如果眼前無法更新機器和招募新人才,等到規模夠大往往會出現轉機,屆時你將招募更多人才,或許還得增購新機器,眼前的煩惱便得以解決。
同時,邱銘乾還引薦人脈和資源給王文信,請家登的技術長和專員專程前往如保指點,「邱董要我注意方向、態度和格局,把規模做大再接著談數位化。」王文信將邱銘乾的話牢記在心。
大破大立,是前進和去除阻力的充要條件
做為第一代創業者,邱銘乾自認沒有太多包袱,但他發現中小企業的二代轉型時,年輕人往往容易受限於父祖輩的框架,不敢大開大闔。他由衷建議二代盡力溝通,努力爭取,「大破大立是前進和去除阻力的充要條件,成敗往往取決於二代的決心與企圖心。」
就他觀察,王文信資質好,有深入看清產業的能力,儘管公司內面臨老師傅傳承困難的問題,仍須堅持往理想邁進,才能確知做法對不對、會不會成功。他鼓勵如保建立新目標、設定營業額,並思考如何達成,或許是增加產線,或許是成立新部門,先衝刺業績,「只要引進新觀念、新技術和新做法,如保相當有機會長大。」
▲ 將老師傅的功力傳承下去,是如保興業努力的方向。
更有意義的是,邱銘乾自己也有所學習,「家登內部經理人在參與過程中,因看見其他企業的問題而反思,進而理解為何我做過某些要求。這是雙向的成長。」
儘管新冠疫情無法立即結束,2021年卻是如保劃時代的一年,不僅從仁德舊廠遷至歸仁新廠,替未來擴廠預留空間,王文信還打算推動數位行銷,開發歐美新客戶。如今,建立新官網,透過影片介紹企業、廠房和產品,並搭配國際市場行銷和自動報價系統等計畫,都在如火如荼進行中。
對年輕有衝勁的他來說,如保仍有許多努力空間。五年後,王文信要讓去年2億元的營業額變成6億元,10年後則達到10億元,而這並非不可能,「我們只占全球螺帽產值的千分之一,只占臺灣螺帽出口的百分之一,而工廠產能只開四至五成。我想,我們真的有機會長大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