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:::

鋁材表面處理,皇鎰品質、技術、設備一把罩

導入初階WMS、ERP系統,解決來料爆倉痛點

專營鋁材表面處理的皇鎰實業,在二代李信憶接班後,為了解決鋁材來料爆倉問題,逐步調整客戶組合,已小有成果。但2021年下半年鋁料上漲,再度遇到客戶來料爆倉問題。於是皇鎰報名N世代學苑潛力企業共學班,期望透過數位化的手段和方式改善問題。在共學班導師啟程管顧董事長張志成、副總經理何在群、業師智炬科技總經理歐俋伶等人建議下,李信憶決定調整先打造計畫式生產平臺的想法,轉而先導入初階的WMS系統。

還未造訪皇鎰前,皇鎰實業總經理李信憶就說,一定要讓所有人親自到工廠,看看何謂「3K產業」。所謂3K,指的是骯髒、危險、辛苦的產業,而皇鎰著力的鋁材表面處理,就是李信憶口中的3K產業。

走進位在臺中工業區的皇鎰,眼前是2800坪、相連的三間廠房,廠外不斷傳來卡車來來往往的引擎聲、倒車聲,只見一批批鋁料來來去去,同仁忙著將鋁料吊上、吊下就定位,整個工廠忙碌異常。儘管李信憶說是沒人要做的3K產業,但從皇鎰繁忙的程度來看,這行卻是許多產品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

皇鎰擁有四條產線,兩條陽極處理、兩條粉體塗裝,每月處理的鋁材多達2000噸,消費者腳下的腳踏車輪圈、家用鋁門窗,都要經過皇鎰「上色」「化妝」,才會進入後續的成型步驟。目前皇鎰將主力放在工業擠型和建材,直接與間接的客戶不乏腳踏車及門窗的等一線品牌,也有鋁件須外銷至日本、加拿大等國對表面處理品質格外要求的客戶。

但皇鎰實業創辦人暨董事長李振照,一開始是從事印刷業,專做紙盒、印製吊牌、印刷品等生意,後來看著產業逐漸外移中國,他深知轉行才有未來,便毅然決然跨界,轉往鋁材表面處理,並於1980年,正式成立皇鎰。

對於鋁材表面處理,皇鎰實業創辦人暨董事長李振照從剛開始的一竅不通,到帶著嘗試精神四處觀摩、學 習,如今帶領皇鎰成為一流處理廠。

▲ 對於鋁材表面處理,皇鎰實業創辦人暨董事長李振照從剛開始的一竅不通,到帶著嘗試精神四處觀摩、學習,如今帶領皇鎰成為一流處理廠。

拒向跳票傳聞低頭,添設備帶公司度低潮

對於鋁材表面處理,李振照剛開始是一竅不通,卻極富嘗試精神。他到各大處理廠觀摩、學習,逐漸琢磨出一番心得。例如他發現,門窗使用的鋁材大小各異,同行過往均按來料進行加工處理,尺寸多為短料,由產線員工戴著耐酸鹼手套,將鋁材一根根放入藥水裡導電,一家廠房一個月頂多做到二、三十噸,「我認為那根本不符合經濟效益,所以下定決心要做長料。」後來,李振照研發出「一桿一批鋁料」的作業模式,等於一次能處理一批長鋁,大幅提升效率。

創業初期難免困苦,李振照也曾想過放棄。他回憶,曾經有段時期,皇鎰天天趕銀行下午三點半,就在他跟太太李林真珍(現任監察人)提起不如結束事業時,外頭傳來他跳票的風聲,「有跳沒跳我最清楚!被這樣說,我哪裡甘願?」為了拚一口氣,李振照再投錢增加設備,正好遇到中國缺鋁料的環境劇變,導致陸廠紛紛透過香港向臺灣買料,一次談都好幾百公噸,每天早中晚報價三次,次次價格都不同,客戶仍照單全收,「那時生意突然好得不得了,皇鎰就是這樣起來的!」談起往事,李振照笑開懷。

李振照對品質相當堅持,早期資訊不發達時,他就知道進口義大利的粉體設備和日本的電著艷消烤漆,業界曾流傳幾句話:「在粉體塗裝方面,切了會脫漆的,一定不是皇鎰做的;切了不會脫漆的,百分百是皇鎰做的。」也是這樣的堅持,奠定了皇鎰以「品質」「研發」著稱的特色。

此外,由於皇鎰始終跟著政府法規走,成立之初就以「金屬表面處理業」做營業登記,並取得污水、空污、廢棄物排放的完整三照,近年政府對環保議題益加重視,當其他廠因為營業項目不符、疲於應付環保法規時,皇鎰則能專心力拚規模,並日益壯大。

坐擁品質、設備和技術優勢,不需要跑業務

李信憶提到,父親李振照經營公司時,完全不用跑業務,「我爸的信念是品質要好,有設備和技術的優勢,客戶自然就會來。不過他也真的忙到沒時間跑業務啦!」

如今,李振照打下的好基礎,由兒子李信憶承接。李信憶在2006年進入公司,他的背景和父執輩截然不同,大學讀資工科系,研究所則到美國念企業管理,原先想留在美國當工程師,卻在媽媽飛到美國,對他動之以情、講述過往許多故事後,決定返臺,走進皇鎰。

「但我當時只是想回來看看,真正決定接班,是在進公司之後,」李信憶指出,他和許多二代從小在工廠長大不同,由於爸媽疼愛有加,他其實從沒做過現場,「對員工來說,我就是空降部隊,從沒現場操作過就直接當起工廠監工。」他不好意思地說。

因為所學、背景都不同,做事方式也不一樣。李信憶沒有從基層做起,想法難免與現實產生落差,例如他是報表控,希望員工報告與討論能以數字佐證,不能僅憑經驗說話,但他發現將生產資訊參數化、以紙本記錄的同時,往往會忽略經驗老道的師傅才理解的關鍵變因。

對於接班過程中的小插曲,李振照相當開明,從不插手兒子的做事方法,「我可能不認同他的做法,卻還是放手讓他去做,虧點小錢也沒關係,他以後就知道怎麼做了。」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下,2015年,李信憶全面接班。

 

外出歷練時光,找出邁向未來的管理心法

接下皇鎰後,因為經過前幾年的歷練,李信憶深知,自己再怎麼學技術,都不會比爸爸和擔任廠長的舅舅出色,因此他將廠內交給父親和舅舅後,就往外開拓業務,「沒想到他業務跑得很好,非常好!」李振照和李林真珍異口同聲說。

李信憶在外跑業務的那段時光,為皇鎰開發不少新訂單,也從客戶需求中,參透管理皇鎰的方法。他逐一釐清公司碰到的問題,首先是缺工,雖然當初李振照將薪資制度設計得好,讓員工平均高於同行三成,仍是抵擋不住大環境的缺工潮流,三年前,皇鎰還有120人,現在已經減為105人,李信憶深知,這個問題勢必要倚賴數位解決。

其次是老師傅經驗無法有效傳承,李信憶派了五個一級主管向老師傅學技術,卻都無功而返;同時,常見客戶來料塞滿倉庫的情形,平時光是將大型鋁料就定位、再拿出來加工,李信憶就要派三個員工做這件事,儘管生管人員盡力排訂生產流程,加強倉庫周轉率,但人難免有疏失,除了可能遇到插單和效率不彰問題,客戶擺放在皇鎰倉庫的料件遺失或加工不良,對公司來說,也是耗損成本。加上李信憶認為,皇鎰不該再拿品質當作自身優勢,隨著時代進步,同行間好品質已成為基本要素,「現在要拚的,是管理、服務和彈性。」

▲ 李振照打下的好基礎,已由兒子、皇鎰總經理李信憶承接,最大目標是用數位解決傳產問題,帶領公司更上一層樓。

接班六年,李信憶最大的目標,是帶領公司更上一層樓。2018年,為了解決來料爆倉的困擾,他先調整客戶組合,像是甘願放掉合計約佔營收20%的幾個大單,避免花幾個月、傾全廠之力趕完大量急單後,會遇到無單可做的情形;接著開始與幾家主要客戶談計畫式生產,希望擠型廠進料時,能搭配自家量產時間,待加工完成,就立刻出貨,避免碰到進了鋁料後擺了一個月還無法加工,或是處理好後長期不出貨的困境,「沒有先處理這個問題,皇鎰的生產極限就在這裡,想再成長會很難。」李信憶希望,皇鎰能做到來料三天就出廠的周轉率。

剛開始調整勢必有陣痛期,放掉大單、急單,代表不會再有短期爆炸性的營收。2018年皇鎰營收下滑,引來幹部、員工詢問,為什麼2017年的業績榮景無法再現?但成果其實在後頭。2020年終尾牙時,李信憶對員工說,皇鎰的訂單從當年四月開始,「持續滿載到forever!」他說得直接,「因為我們現在傾向承接穩定型客戶。調整客戶組合後,再來的客戶都能接受這種模式,我們已經抓得很緊,能分析量。」

 

解決來料爆倉問題,從導入初階WMS做起

但李信憶無法預期的是,今年下半年受大環境影響,鋁價持續大漲,客戶為了因應原物料上漲,拚命進料,再度讓皇鎰爆倉。李信憶心想,數位轉型勢在必行,不如立刻尋找解方。於是,他報名參加由中小企業處主辦的N世代學苑潛力企業共學班。

事實上,數位轉型早已在李信憶的腦中百轉千迴,只是始終有方向沒頭緒,因此進入共學班後,他的立場相對明確,「別人不可能告訴我怎麼經營我的公司,因為沒人比我更了解公司。我來是找工具、找資源,是來轉型的,不是要轉行。」

抱持著明確目標,他也確實在共學班有所收穫。例如他看到金屬表面處理業者,已經開始用AI分析溫度、濃度等條件,再判斷該用多少時間發色,「利用AI判斷,等於排除老師傅經驗無法傳承的問題,看得我眼睛都亮起來!」

更大的幫助在於,李信憶進共學班之前,為皇鎰安排的數位轉型進度,是先打造「計畫式生產平臺」,讓所有客戶告知來料時間,由電腦自動安排產程,皇鎰再據此回覆交期。藉此避免人為插單要求,或生管人工排程的疏失;要是來料做好不出,公司也能據此收取倉儲費用。

皇鎰擁有四條產線,兩條陽極處理、兩條 粉體塗裝,每月處理的鋁材多達2000噸。

▲ 皇鎰擁有四條產線,兩條陽極處理、兩條粉體塗裝,每月處理的鋁材多達2000噸。

共學班導師、啟程管顧董事長張志成於每堂課程結束後,總會帶領學員重新審視企業卡關的議題,他提醒皇鎰在達到數轉目的之前,先設定好階段性目標。數位轉型的過程猶如龜兔賽跑,並非起步最早、腳程最快的才能成為贏家,這反倒是一場耐力賽,想得最透徹、能依照計畫不放棄的,才能突破終點線。

此外,共學班業師、智炬科技總經理歐俋伶也親自造訪皇鎰廠房後,建議他應該先導入WMS系統,做到效率極大化的「精實管理」,從進料開始做好分類,減少像現在必須派三個人將鋁料就定位的情形。

歐俋伶強調,除了導入WMS系統,皇鎰也必須要求客戶來料時,預先做好分色的細節工作,減輕自家員工負擔。事實上,這正是近來皇鎰在談的「策略聯盟」,李信憶提到,傳產向來是孤軍奮戰,直到三年前,他都還在拚自家倉庫的周轉率,「今年開始,我都告訴客戶,我在拚我跟你的周轉率。我順你才會順!」

經過共學班洗禮,李信憶重新擘劃皇鎰的數位轉型藍圖。2022年,他要帶公司先沉潛、調整一番,讓倉庫空出空間,導入初階的WMS和ERP系統,解決爆倉情形;中期計畫是打造計畫式生產平臺,將產線機聯網,做到電腦排程、庫存線上即時查詢等數位優化步驟,缺工、經驗傳承的問題,也能在過程中逐步排解;長程的四至八年間,他要完成皇鎰產品的生產履歷,「等於工時、生產條件、耗粉量等細節都有數據,這樣皇鎰報價也會更精準。」

可能因為具有資工背景,一談起AI、數位化,李信憶就眉飛色舞,神思彷彿直接跳到皇鎰完成所有產品的生產履歷那天。儘管距離實踐終極計畫,還有八年之遙,但如今的他,已經躍躍欲試。

:::